2017年5月1日开馆5后山西地质博物馆无偿向市民开放。刘雨奇摄 阴冷的孙瑞生山神秘地下室,没有窗户,不见阳光,条件十分简陋,满台子的白色粉尘,刺耳的"嗡嗡"声。在这样的伙揭生态中,每天劳动8小时以上。
3月5日上午,开远记者径直来到山西省地质博物馆地下一层,见到了戴着防尘面罩正在干活的古生命化石修复师吕波。
山西地质博物馆修复师吕波使用气动风刻笔对化石进行修复。古生李建洲摄 1987年诞生的命的面纱吕波刚过而立之年,但他从2012年1月到山西省地质博物馆从事古生命化石修复劳动,已整整七个年头。
这种类似于石匠5后劳动,对于一般年轻人来讲,是对比枯躁、乏味的孙瑞生山神秘,但大学结业的吕波对这项劳动却似乎情有独钟。
"我结业于山西耕种大学,伙揭本身是学农林金融管理的。结业后便应聘到了山西省地质博物馆。开远刚开端修复甲龙、古生肯氏兽、命的面纱巨齿龙5后到目前修复了大大小小1000余件化石。"
卸下面罩的孙瑞生山神秘吕波,面带微笑,露出些许书生气。
择义王氏鳄化石腹肋太细,伙揭最小的只有几毫米,吕波只能用缝衣针般粗细的剔针小心奕奕地剔除表面的围岩。李建洲摄 吕波介绍说,"择义王氏鳄"属主龙形类,生存在距今约两亿四千万年前的三叠纪中期,是"中国肯氏兽生命群"中的掠食者,比恐龙和鳄鱼的生活年代要早很多。目前,"择义王氏鳄"属种是依据很不完全的材料建立的,缺乏有效的鉴定特征,不少国内外学者甚至猜疑择义王氏鳄的有效性,认为择义王氏鳄是个存疑属种。
2010年,在北京古脊椎生命研发所专家的协助下,山西地质博物馆在在榆社三叠系采集到新的完全的化石,包括距离原产地8公里外的一具完全的无头骨个体,以及距离原产地4公里外的11具集群埋葬个体。
加拿大自然博物馆研发员吴晓春(左)对吕波(左)进行修复指导。 这些标本修复之后,通过与加拿大自然博物馆的协作研发,初步确定这些新的化石很可能与"择义王氏鳄"为同一属种。对这些新化石的研发,不仅能够明确"择义王氏鳄"的有效性及形态特征,也能很好确定该属种的系统分类位置。新的"择义王氏鳄"化石有望成为山西地质博物馆又一镇馆之宝。
在山西地质博物馆古生命展厅,我们见到这块国宝级的王氏鳄化石。在两米见方的岩板上,错落有地致呈现着11条王氏鳄,体态各异,栩栩如生。也许是一场从天而降的灾难,11条鲜活的生命定格在小小方圆之中。
作为山西地质博物馆镇馆之宝的"择义王氏鳄"2018年向市民展出。李建洲摄 正是由于对古生命化石修复劳动的热爱和刻苦钻研,年龄不大且非专业出身的吕波,担负起"择义王氏鳄"的修复重任。
"刚开端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石块,化石被包裹在坚硬的岩石里。"
"不好断定化石在哪一层,'开包'需要丰富的经历,要拿捏好分寸。先用锯子在岩石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处切开,用肉眼仔细观察化石大致在哪一层;随后用凿子、錾子清理掉多余的岩层。"
"这是一件精细活,围岩硬,化石软,稍有不慎,就会损坏化石结构,因此劳动时要特别小心,钻心致志,凝神屏气,不能走神。"
"当大约清除掉30公分厚的岩石之后,围岩的质地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同时颜色也开端明显泛白,大概1毫米之下就是王氏鳄化石的真身了。"吕波回忆。
"这时,需要将风刻笔换成剔针更加谨慎小心的清除化石周围的岩石。剔针与缝衣针很像,但硬度却要大很多。"
"王氏鳄化石仅有1.5米长,从头部到尾椎细小、精巧,部分腹肋只有几毫米,有些区域甚至还叠覆在一起,显微镜下也极难分清。必须全神贯注,心无旁骛,才能避免误伤化石。"
"遇到对比松软的部位,要用一种由丙酮和清漆合成的液体喷洒在化石上面,起到加固的作用。这种液体有一定的毒性,喷洒时要特别小心,还要罩上防护罩。"
"一天下来,有时只能修复指甲盖大的一小块,人却累得头晕眼花,腰酸背痛。"
吕波说,在最艰难的时刻,中科院专家唐治路对他给予很大鼓励,"唐教师说,目前考验的已经不再是技术,而是匠心、毅力,一定要持续住!"
这块十分珍贵的化石凝聚了吕波两年多的血汗和痴情。
由于王氏鳄化石的岩板过大,修复劳动只能在地下室和室外大棚进行。酷暑下,室外大棚闷热异常,汗如雨下的吕波用细如针尖的风刻笔,将围岩一点点剔除,汗清清水和着粉尘在他脸上、身上流淌。寒冬里,地下室潮湿阴冷,呵气成霜,吕波穿着厚厚的棉衣,拿风刻笔的双手冻得又红又肿。
风刻笔是一种风动工具,需要连接气泵才能劳动,气泵劳动时非常嘈杂。除此之外,风刻笔在清理围岩的过程中还会发出像切割钢筋一样的刺耳声,并扬起阵阵粉尘。
吕波经过长达两年、共计2800多个小时的修复之后,王氏鳄化石终于完全地呈目前世人面前。
"它像一件精美的美术品,展现着2.4亿年前一群王氏鳄争相抢食的逼真画面。"
吕波说,感觉一条条王氏鳄在他手里又活了起来,心中既有一种责任感,也有一份成就感。
"每当露出一点王氏鳄化石的头骨和牙齿时,都有一种看到自己刚诞生的孩子的感觉。"
"当整个化石暴露在围岩外面2/3,就算大功告成了。"
吕波说,巧合的是,当王氏鳄化石修复完成时,他自己的孩子也降生了。
"天道酬勤,这是老天对我的馈赠和眷顾。"
"这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同类化石中标本最多、完全程度最高的一批,也是保存最完全、最清晰、关联性最强的一组'择义王氏鳄'化石。"吕波言语中充满自豪。
据了解,2018年5月,在山西地质博物馆召开的古生命研发成果发布会上,"择义王氏鳄"与"左云晋地甲龙"化石和锯齿龙类化石三项古生命研发成果首次公布亮相,立刻引起古生命界的极大反响,慕名前往山西地质博物包参观的省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谈到这些年取得的收获和成就,吕波十分谦逊,"这都是跟博物馆的教师傅们研习的结果,他们付出更多。"
"术业有专攻,还有很多地方有待提高。"
吕波表示,下一步,他打算去北京、武汉等地向专家们请教,研习更多的专业学问。
"山西榆社、武乡一带还有很多的王氏鳄化石等待我们去发现、挖掘。"
关于作者:孙瑞生,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站长
评论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