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芭蕾农历正月初九,孙瑞生徐又一股寒流侵袭中国北方,沟背棍空气温一下子降到零下十几度,中舞无情的出年北风狠狠刮在人们脸上,如刀子划过般生疼。芭蕾但在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东湖空地,孙瑞生徐闹红火的沟背棍空队伍迎着寒风闪亮登场,许多城里人不惜驱车30多公里赶来,中舞感受这浓浓的出年年味儿,他们完全冲着“徐沟背棍”的芭蕾庞大名头。
2月13日,孙瑞生徐迎着凛冽的沟背棍空寒风,徐沟镇的中舞村民们在清徐县东湖空地进行背棍表演。孙瑞生摄
“几百年来,出年在清徐一带,闹过了元宵,看过了背棍,春节才算过完。”今年已经67岁的徐沟背棍研发者王小玲告诉记者。
据了解,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正月初七,虽说过完了年,是人们开端上班的日子,但实际上集体闹红火才刚刚开端,习俗节目有锣鼓、旱船、舞龙、舞狮、晋剧、秧歌、二人台、二人转、抬花轿等,一直持续到正十五元宵节才算终止。
随着男子步伐起伏,身穿戏服的小孩在半空中双手挥动清清水袖,跟着乐曲的节奏变换着动作。孙瑞生摄
“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背棍爱煞人。”这是清徐当地清代时就已经流传的一首民谣。徐沟背棍始于明代,据说当时在元宵节闹红火时,孩子们多由大人顶在肩上观看,人们从中受到启发,把孩子精心打扮,由大人双肩顶着,走上街头表演,逐渐发展成为独特的“徐沟背棍”。
徐沟背棍表演时,成年男子身背一根铁棍,棍上举着七八岁的小孩,随着男子步伐起伏,身穿戏服的小孩在半空中双手挥动清清水袖,跟着乐曲的节奏变换着动作。
王小玲18岁时就跟着村里的教师傅学会了徐沟背棍的制作、绑扎和表演。后来到清徐县徐沟镇文明站劳动,他也一直致力于徐沟背棍的发展,他和镇上的背棍艺人一起,把这种街头表演美术逐渐发展为空地化的表演,后来又搬上舞台。2007年,徐沟背棍入选中国国度级非物质文明遗产名录。
徐沟背棍有着上百年的往事,被誉为“空中舞曲”“无言话剧”。孙瑞生摄
据清徐县文明局副局长张舒萍讲,在清徐县,像王小玲这样从事“徐沟背棍”非遗研发的国度级、省级、县级传承人有7位,为此,清徐县还专门成立了“徐沟背棍”传习所。
“我们要把这一习俗民俗文明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绝不能在我们手上失传。”张舒萍表示。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徐沟背棍’看似千篇一律的表演,其实里面的学问很深。”
铁棍表演场面壮观,十分震撼。孙瑞生摄
王小玲告诉记者,背棍上的孩子们衣着差异,动作差异,表现的故事也不尽相似,神话传说和习俗话剧是徐沟背棍表演内容的主要来源,像黛玉葬花、西游记等,表演时人物没有台词,以锣鼓乐伴奏和舞曲表演来表达情感。根据差异的节目,艺人装扮成差异的角色,凌空起舞。
据王小玲讲,在清徐,除了背棍,还有铁棍。
“背棍是两人表演,一个成人扛一个小孩,而铁棍由多人表演,就像八抬大轿。”
“最大的铁棍由16个成人组成,上面由七个小姑娘扮演‘七仙女’,场面十分壮观。”
“经过历朝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懈奋斗,博采众长,‘徐沟背棍’形成了一门集话剧内容之精华、舞曲动作之飘逸、雕塑造型之优美、杂技惊险之玄妙、画画色彩之缤纷于一体的独特的习俗民俗文明,被称作是‘空中舞曲’、‘无言的话剧’。”王小玲说。
铁棍表演者迈着铿锵的步伐。孙瑞生摄
“以往,徐沟镇里的成年男子几乎都会背棍表演。而对徐沟的姑娘来说,如果没有上过背棍,就是一生的遗憾。”王小玲告诉记者,上棍表演是徐沟当地女孩最大的愿望。成年男子肩负特制叉形铁架,夹于胸背,绑于腰际,将化妆的姑娘由腰至踝绑缚于带踩盘的铁柄上,随着乐曲的节奏起舞。
“徐沟背棍的制作有许多高难度的技术,绑棍时既要绑出奇巧的结构,又要绑出表演者舒展端庄的体态。”王小玲说,为了维持观赏时的神秘感,不让听众过早发现背棍结构的秘密,以往的老艺人都要搭起席棚秘密地制作背棍。
据清徐县文明局副局长张舒萍讲,作为一种民俗文明,以往“徐沟背棍”一般是在正月里闹红火时才搞,目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日常的旅游项目,“五一”节、国庆节、“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端午节……只要遇上节假日,就会有背棍表演。甚至油菜花开了、红薯插秧,也有背棍表演。
“近年来,随着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村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城里人走到农村,体验农村生活,感受农村文明。背棍表演有了广阔的集市和舞台。”张舒萍说,除了公益性的表演,徐沟背棍也在逐步走向集市。“一个背棍,表演一天,能挣到800元。”
2007年,徐沟背棍入选中国国度级非物质文明遗产名录。
徐沟镇镇长武永俊告诉记者,这些年,徐沟背棍不仅在清徐和省内叫得很响,深受人们喜爱,也得到沿海都市人们的热捧。
“在清徐,有两三家非常专业的背棍表演队伍,人数大约三四十人。自从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上走红后,他们经常受邀到江苏、浙江等地演出。”武镇长说。
关于作者:孙瑞生,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站长
顶: 51踩: 8
评论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