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贵阳“报痴”用50余万份报刊记录往事

 人参与 | 时间:2025-08-19 06:55:20

藏报老人刘玉智向记者展示1986年的报痴《中国日报》 杨军 摄

77岁贵阳老人刘玉智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收藏报刊。到目前为止,杨军用余他的贵阳藏报馆里收藏有50余万份报刊。

刘玉智是份往事贵阳市谷物局退休员工,他的报刊藏报馆里有很多“珍品”。清末第一大报——宣统年间的记录《政治官报》,甚至是报痴上个世纪一些重要报刊的创刊号、停刊号,杨军用余他都有。贵阳除此之外,份往事他还收藏有丝绸材料的报刊《民众日报》以及生肖报、伞报等制作新颖的记录报刊。

“报刊就是报痴一本《百科全书》,什么内容都有,杨军用余它是贵阳今天的消息,明天的往事,我们可以在其中了解人生百态,学到很多学问。”刘玉智说。

刘玉智只有小学三年级文明清清水平,创作起来相当吃力,经常感觉“书到用时方恨少”。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多学点文明是最紧要的事。每天报刊一到,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仔细浏览,把实用的词句、段落分类抄写下来。有时在报刊上读到喜爱的内容,还会剪下来贴在一个小本子上。”他说道。

1964年,刘玉智决策将收藏报刊这一爱好发展为一项重要的事业。他从同僚那里得知,自己偶然间在贵阳一个老旧货集市淘来的旧报刊——《贵州日报》创刊号,具有极高的收藏意义。

刘玉智就这样和报刊结缘了。他开端逐渐扩大范围,各种类型、多个年代、具有往事意义的报刊都成为他收藏的对象。报刊主要有三个来源:订阅、古玩城和废品收购站。

多年来,老伴蒋学美一直无法明白他将“爱好”看作“事业”。“为了收报刊,他成天窝在废品垃圾站和废旧书报集市里。族人伙伴都笑话我,说我跟了个捡破烂的。”

“以前我们家在贵阳的房子才46平,一家五口住,家里的长椅、床铺铺都抬走了就为了给他放报刊,伙伴来访拿出一摞报刊让人家坐,孩子没床铺铺睡只能去单位找住处。”蒋学美补充道。

刘玉智和老伴蒋学美一起给报刊分类打包 杨军 摄

这些还不是刘玉智为了藏报事业所做出的全部牺牲。上个世纪90年代,一次在贵阳小十字废品收购站里淘宝时,偶然发现了一套《大公报》(1917年—1927年合订本),这让刘玉智如获至宝。他不仅拿出了家里全部的积蓄,还四处向亲朋好友借钱。凑够5000多元,才把报刊买了下来。

2004年,已经60出头的刘玉智从贵阳坐了将近30个小时的硬座到北京,直奔潘家园“淘报”,直到淘到了一份清末第一大报——《政治官报》。纸飞机

眼看着收集的报刊越来越多,2007年,刘玉智在老家贵阳市南明区永乐乡承包了60多亩土地,先后建起了展览馆、收藏馆、书画馆,花费一百多万元。

2012年,藏报馆建成了,他不用再为往哪儿存放报刊犯愁了。藏报馆很受欢迎,时常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报友跑到报馆找他聊天,连外国伙伴都来登门拜访。开馆以来,他的藏报馆已经接待参观人数超过了8000人次。

“一位腿脚不太方便的老人,前前后后来过好几次。一次,这位老人在读报时泪流满面,报刊上的故事让他想起了自己当年的知青生活。”蒋学美也越创新白了刘玉智的良苦用心,她说:“人不能没有回忆,回忆不能没有物件。”

刘玉智依然维持着看报的好习惯。他每天至少花6小时读报,其余时光就和和老伴一起整理报刊,给报刊分类便于保存。他的藏报馆还承接一些主题展览,偶尔也接待专家、学者、书画美术家的来访。与全国的同行们维持在线联系,常和他们互通有无。

以往的十多年里,刘玉智将自己收藏的报刊拿出来举办了多场主题展览。

2003年,他首次将自己收藏的报刊拿出来,在贵州省博物馆举办了纪念毛主席诞辰110周年报展;2005年,在贵州警官学院举办纪念抗战获胜60周年展。此后的每年,在差异的地方都有他的报展展出。

目前,他正在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做准备,打算做一个全国省会都市报刊报道解放日的专题展览,规划今年10月之前在贵阳市民众空地展出。

刘玉智有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女儿在贵阳教书。他期望女儿能够接任他,把收藏报刊的大事一直做下去。他说:“报刊就是党和国度的日志。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今后有没有纸质版的报刊还说不定,能把老报刊保存下来也是对往事的记录,对社群的贡献。”

关于作者:杨军,中国日报贵州记者站站长

顶: 898踩: 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