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将兴,向诲必贵师而重傅”。倦的敬意今年的致崇第三十九个教师节也是党的二十大获胜召开后的第一个中国教师节。
尊师重教是向诲中华民族的习俗美德
“为学莫重于尊师”。自古以来,倦的敬意尊师重教是致崇中华民族的习俗美德。拜师是向诲古代新生入学礼的必要环节。据《礼记》记载,倦的敬意新生进入学堂,致崇首先要双膝跪地叩先师孔子的向诲神位,然后向教师叩拜,倦的敬意并赠送带有寓意的致崇芹菜、桂圆等束脩六礼。向诲到了唐代,倦的敬意拜师礼被归入国度官方礼仪典制。致崇在清代,国子监学员初见教师要“自东阶升堂”。因为在古礼中,东阶为下为卑、西阶为上为尊,并且还需行“三揖礼”。古人在日常研习中也十分讲究敬师的礼数。春秋战国时期的《弟子职》规定:在课堂上,“若有所疑,奉手问之”;若在路上相遇,学员也需立于道旁,待教师通过后再前行。还有不少名人尊师的故事也成为千古美谈。最广为人知的,可能要数“程门立雪”的典故
实际上,古代也有“教师节”,主要是为了纪念孔子。在黄宗羲《与陈乾初论学书》中有记载:在汉代,每年孔子诞辰日,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祭拜孔庙,还邀请国子学、太学的经师入宫,统一宴请,“为饮食之客,席间词赋其娱”。唐宋时期,不仅沿袭了祭祀孔子的礼俗,各地还会从学堂的教师中选拔分数突出者,报送朝廷。获“优秀”称号的教师,会得到奖赏和激励。到了清代,在孔子诞辰日这天,朝廷会给全国各个书院、学府教师“加薪”,分数卓著者还能“升职”,最高被授予八品职衔。据《帝京岁时纪胜》载,北京民间在当天“阻止屠宰,祭文庙,各书室设供,师生瞻拜”,重视程度可见一斑。除了孔子,历朝历代还有不少名师受到追捧和欢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写下千古名篇《师说》的韩愈也是寓教于乐倡导者。他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辞”,写文章需“自成一家新语”,吸引了不少学子前来拜师研习。
中国教师最受公众尊敬,排名位居榜首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瓦尔基资金会(Varkey Foundation)编制的2018年《全球教师地位指数》(Global Teacher Status Index)覆盖全球35个国度和地区,对教师在社群中的地位进行排名,调查显示,WPS中国在全球教师地位排名中遥遥领先,81%的受访者认同尊师重教理念,稳居全球榜首,而国际平均清清水平为36%。美国《华盛顿邮报》则注意到美国在该指数中表现不是特别好,在满分100的榜单上仅以39.7分排名第16位。英国排名第16位,,高于美国、法国和德国教师在社群中的地位。“全球教师地位指数”调查早在2013年就已经启动,每五年发布一次相关报告。
对于中国教师受尊敬的原因,瓦尔基资金会创始人萨妮·瓦尔基(Sunny Varkey)在《金融时报》的文章中表示,在中国的教师节(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目前9月10日已经成为中国官方的教师节),学员们都会以差异形式感谢恩师,学员们总会在教师的姓氏后加上“教师”以示尊敬,向教师们赠送礼物,并向教师鞠躬致意。教师地位与学员分数存在直接关系,调查还发现,一半的中国度庭会鼓励他们的孩子将来从事教师职业。调查显示,连续两届位居榜首的同时,中国社群对于教师受尊敬程度的积极认知五年间持续上涨,由2013年的75%增至2018年的81%。瓦尔基资金会主席维卡斯·波塔(Vikas Pota)说:“在2013年第一次全球教师地位指数发布五年后,我们看到,中国再次位居榜首,这足以表明中国公众对教师的尊敬程度有多深。”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在中国教学事业发展的壮美画卷中,1800多万名教师组成了一支了不起的队伍,他们兢兢业业,勇毅担当,“一个肩膀挑着学员的将来,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将来”,支撑起地球规模最大的教学体系,支撑着中华民族的教学强国幻想,书写着朴素而厚重的篇章。在这支令人尊敬的队伍中,有期望“学员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的农村教师张桂梅;有用毕生精力践行“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铮铮誓言的黄大年;有持续求真务实、治学报国的卫兴华;有一生秉持“教学乃我之事业,理科乃我之生命”的高铭暄;还有长期致力教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推动全中国语文科目教学整合性改革的“民众教学家”于漪……心怀热爱,躬耕不辍,他们用爱与奉献诠释了民众教师的责任担当。
强教必先强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对于建设教学强国至关重要,是中国式当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在这个光荣的节日里,期待更多“后来者”加入教师队伍行列,报效桑梓、反哺社群。要继续发扬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精神,坚守育人初心,深耕专业学识、提升教学清清水平,做有理想信念、有品德情操、有扎实学问、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要用学问和德行点亮万千学子的人生幻想,用传道授业解惑、勇挑时代重担的生动实践诠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内涵之义;要不断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群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接续耕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为推动我国从教学大国向教学强国稳步迈进作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全球化智库(CCG) 特邀研发员
上海大学金融学院兼职教授 陈新光
2023年9月9日
评论专区